认识身体的“发动机”:脾
图片
在中医理论中,“脾”可不仅仅是我们解剖学上的那个器官。它更像身体的一个核心“后勤部长”,负责:
运化食物与水液: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身体能吸收的“精华”(气血津液),并把糟粕和多余的水湿排出去。
统摄血液:让血液在血管里正常运行,不随便“乱跑”(比如异常出血)。
升清:把消化吸收后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心肺、头面。
简单说,脾是身体的“能量转换站”和“除湿机”。脾功能强健(脾气足),人就有精神、胃口好、消化好、气血足、肌肉结实、不易水肿。
信号灯亮了!你“脾虚”了吗
如果身体这台“发动机”动力不足(脾虚),就会发出一些信号:
1. 消化不良:食欲差、吃点就饱(腹胀)、饭后腹胀更明显、大便稀溏(粘马桶)或先干后溏。
2. 精力不足: 容易疲劳、四肢乏力、总想躺着、说话声音低微、气短。
3. 水湿内停:身体感觉沉重、头昏沉像裹了湿毛巾、眼袋或下肢浮肿、舌苔厚腻、舌边有齿痕。
4. 气血不足:面色萎黄或苍白、嘴唇颜色淡、头晕眼花、月经量少色淡。
5. 肌肉松软: 肌肉松软无力,甚至感觉“虚胖”。
注意:以上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,符合几条就值得警惕。如果症状持续或严重,请务必到正规医院中医科就诊,明确诊断,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。
科学“补脾”,重在调养
中医讲的“补脾”,绝不是简单粗暴地吃大鱼大肉或名贵补品。对于大多数现代人(尤其是营养过剩、运动不足、压力大、饮食不规律的),“补脾”的核心是“健运”——恢复脾的运化功能,祛除阻碍它工作的湿气等垃圾。重点在“调养”二字:
1. 食疗调养:给脾胃喜欢的“燃料”
首选“甘淡”之味:中医认为“甘入脾”,但这个“甘”指的是食物天然的甘淡味道(如小米、南瓜、山药、红薯、玉米、粳米),不是糖果、蛋糕的甜腻!甜腻反而伤脾生湿。
图片
健脾养胃粥:小米+山药+红枣(几颗去核)+ 几片生姜 或 炒薏米+粳米+白扁豆。
四神汤(基础版):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各等份(每味15-20克),可搭配猪肚或排骨煲汤。是经典的健脾祛湿方。
饮食禁忌:
忌生冷寒凉: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大量生冷瓜果(如西瓜、梨)、生鱼片等,最伤脾阳。
忌油腻肥甘:油炸食品、肥肉、奶油蛋糕等,加重脾胃负担,易生湿。
忌过食辛辣:适量调味可,过度辛辣刺激也伤脾胃。
忌暴饮暴食:七分饱为宜,给脾胃留足“工作空间”。
2. 生活调养:给脾胃舒适的“工作环境”
规律作息,保证睡眠:熬夜伤气血,也影响脾胃修复。尽量11点前入睡。
适度运动,“动则生阳”:久坐伤脾!选择温和持久的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(尤其推荐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一式)。微微出汗即可,避免大汗淋漓伤气。
图片
腹部保暖,避免受寒:尤其夏天空调房和秋冬季节,保护好腹部。睡前可搓热双手按摩腹部(顺时针为主)。
管理情绪,减轻压力:“思虑伤脾”。长期焦虑、忧思过度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。学会放松,培养兴趣爱好,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。
细嚼慢咽:充分咀嚼能减轻脾胃负担,促进消化吸收。
3. 按摩穴位:给脾胃“加油打气”
足三里(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1横指):公认的“长寿穴”,健脾和胃要穴。每天用拇指按压或揉按5-10分钟,感觉酸胀为度。
图片
中脘(肚脐上4寸,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):胃的募穴,调理脾胃。可按摩或艾灸(需专业人士指导)。
图片
脾俞(背部,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): 脾的背俞穴。不方便自己按,可请家人帮忙按揉或轻轻叩击。
避开“补脾”误区
误区一:脾虚就要大补特补(人参、鹿茸等)。
错!脾虚运化能力差,滋腻大补品(如阿胶、熟地、过于滋腻的补药)不仅吸收不了,反而会“堵”在脾胃,加重腹胀、食欲差、生湿。必须先健运,后酌情进补。
误区二:脾虚就是吃得太少,要拼命多吃。
错!脾虚时消化能力弱,强迫多吃只会增加负担。关键是吃对食物,吃易消化的,并控制总量(七分饱)。
误区三:祛湿茶/药可以长期喝。
很多祛湿药材(如薏米、赤小豆、茯苓等)性质平和,但长期大量饮用或自行服用过于寒凉(如大量生薏米、栀子)或峻猛的祛湿药,可能损伤正气。食疗为主,药物需遵医嘱。
脾虚是亚健康的常见状态,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养、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度的穴位按摩,大多数人都能得到有效改善。“补脾”不是吃贵的,而是吃对的、吃得规律、吃得温暖、动得适度、心情舒畅。把身体的“发动机”保养好,气血充盈了,精力自然充沛,健康才有保障!
本文作者: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与中医科唐金梅
责任编辑丨李朝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